计算机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计算机知识同样也是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的部分,虽然题量不多,但是我们也要充分准备争取一分不丢。
一、首先了解它的发展历程
1946年,美国研发了全球第一台计算机,起名ENIAC。当时该据算计体积大,运行慢,并且不具备“存储”功能。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 1946——1958 真空电子管 科学计算、军事研究
第二代 1959——1964 晶体管 数据处理、事物处理
第三代 1965——1970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包括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
第四代 1971——至今 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应用到了各个领域
二、了解计算机构成硬件
1.输入设备
键盘--原理:每个按键会发出不同信号,这些信号由键盘内部的电子线路转换成相应的二进制代码,然后通过键盘接口(PS/2或USB)送入计算机。
鼠标--原理:借助机电或光学原理,鼠标移动的距离和方向将分别变换成脉冲信号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中的鼠标驱动程序把接收到的脉冲信号再转换成鼠标器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位移量,控制鼠标移动。
扫描仪--原理:光电转换原理。
磁记录器件--原理:即利用物质的磁性记录信息的器件。应用于录音、磁带录像、录码等磁记录技术。
2.输出设备
显示器--CRT显示器原理:显像管后部电子枪发出电子束,经过偏转磁场,轰击到荧光屏上某一点,使该点发光,每一个像素由红绿、蓝三基色组成,通过对三基色亮度的控制能合成出各种不同的颜色。电子束从左到右,从上至下、逐行逐点轰击荧光屏,从而形成一帧图像。
LCD液晶显示器--原理:借助对光线进行调制而显示图像的一种显示器。
绘图仪--原理:它可将计算机的输出信息以图形的形式输出。主要可绘制各种管理图表和统计图等。
3.CPU
中央处理器(CPU)主要包括运算器和高速缓冲存储器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及状态的总线。
主频也叫时钟频率,单位是兆赫(MHz)或千兆赫(G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处理数据的速度。通常,主频越高,CPU处理数据的速度就越快。CPU的主频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
缓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缓存的结构和大小对CPU速度的影响非常大。
4.硬盘
硬盘有固态硬盘(SSD盘,新式硬盘)、机械硬盘(HDD传统硬盘)、混合硬盘多种。 虚拟硬盘(或称“内存硬盘”)就是用内存中虚拟出一个或者多个磁盘的技术。
内存的速度要比硬盘快得多,就要利用这一点,在内存中虚拟出一个或多个硬盘就可以加快磁盘的数据交换速度,从而提高电脑的运行速度。但是,也有缺点:在这个“硬盘”中储存的文件在断电后会全部消失。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存储器,容量是硬盘最主要的参数。
5.内存
内存是计算机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是与CPU进行沟通的桥梁。
内存一般采用半导体存储单元,包括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以及高速缓存(CACHE)。
ROM表示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在制造ROM的时候,信息(数据或程序)就被存入并永久保存。这些信息只能读出,一般不能写入,即使机器停电,这些数据也不会丢失。RAM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可读写性,一个是易失性,即断开电源时,RAM中的内容立即消失。
6.操作系统
即OS,通常应包括下列五大功能模块:处理器管理、作业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
常见操作系统:UNIX、XENIX、OS/2以及Windows;Android和iOS已经成为目前最流行的两大手机操作系统。
今天就为大家简单介绍这些关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希望大家在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能够理解掌握。